- 郭学伟;庞爱红;徐明;
天津奕聪花园工程地下室平面设计与基坑支护相结合,软土基坑采用灌注桩分级支护。钢斜撑在两级灌注桩间增加侧向刚度,明确钢斜撑处结构施工与土方开挖之间的顺序。采用三轴搅拌桩进行止水帷幕和基坑内设大口井降水的方法进行基坑降水。通过重点监控地下室水平和竖向后浇带节点防水施工质量,满足地下室无渗漏要求。工程实践表明,采用此技术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施工效益。
2013年19期 v.42;No.398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晓曙;王自忠;杨世相;郑云刚;
新型囊式扩体锚索具有施工影响范围小、费用低等特点。在昆明的云路中心基坑支护工程中,对传统的普通拉力型锚索和新型的囊式扩体锚索进行了试验研究和对比。通过工程的实际应用,证明了新型囊式扩体锚索技术在基坑支护工程中是适用的。
2013年19期 v.42;No.398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陆华;高全臣;吴浩;赵化帅;孟猛;
采用理论计算与现场实测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长短组合桩复合地基的沉降预测问题。按照规范方法中的分层总和法把组合桩复合地基沿竖向依次划分为垫层、加固Ⅰ区、加固Ⅱ区和下卧层4个区域,分别计算各层压缩量,最后通过叠加得到了长短组合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公式。选择GM(1,1)灰色模型和双曲线拟合的方法分别对组合桩型复合地基的工后沉降进行预测,通过对比分析2种方法预测的工后沉降与实测结果,提出灰色模型预测方法能较好地预测深厚软土中组合桩型复合地基的工后沉降量。
2013年19期 v.42;No.398 30-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1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刘锁柱;胡文俊;李新民;薛仁宗;郝庆福;
结合银河SOHO中心项目施工场地狭小、工期短、体量大、全曲造型施工难度大等特点,介绍了中央预留土区综合施工方法在该工程中的应用。对工程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通过该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施工效率,对钢结构安装起到了优化作用,缩短了中央预留土区的工期并且降低了成本。
2013年19期 v.42;No.398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自忠;杨世相;王晓曙;郑云刚;
昆明某基坑支护工程周围环境和地质条件复杂,详细介绍了该工程的技术特点和难点,以及设计和施工中采用的技术措施。在阳角位置采用了支护桩+锚索+锚杆的设计思路,在现场施工场地狭小的情况下,采取钢管桩加锚索的方案,很好地解决了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2013年19期 v.42;No.398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刘剑;王丹;
响水涧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位于浮山东面的湖荡洼地,开挖筑围堤圈围而成。围堤基础深基坑开挖均为Q4淤泥质土,开挖深度达12~13m,采用水力冲淤结合反铲挖掘机挖装的施工方法,确保了深基坑边坡施工稳定,快速、高效完成了基坑开挖。
2013年19期 v.42;No.398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喻军;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立柱所受水平和竖直方向力处于不断变化状态,变形比较复杂,立柱的稳定对支护结构的安全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研究立柱受力的动态情况。以宁波某地铁基坑为例,基于基坑开挖的时空效应,分析立柱的受力变化规律。分析发现,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立柱先沉降后隆起,其隆起和沉降的分界点与基坑深度、土体性质有关,也可以此作为划分深、浅基坑的依据,不仅限制了基坑底部隆起,而且提高了基坑的稳定性。
2013年19期 v.42;No.398 43-4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卢润安;
结合实际工程,较系统地论述了岩石锚杆技术在地基基础加固中的应用。详细介绍了岩石锚杆技术在该地基加固工程中的设计情况和施工工艺。对施工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和质量保证措施。工程实践结果表明,地基加固后完全符合设计要求,在质量、安全、造价等方面均达到了预期目标。
2013年19期 v.42;No.398 45-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孙亚非;熊壮;胡志军;陈敏敏;周沫;
某工程基坑周边环境复杂,开挖面积较大,内支撑结构较为复杂,内支撑应力监测尤为重要。针对该工程的地质情况和施工要求,介绍了内支撑应力监测过程,包括监测点的布置、监测频率和报警值的确定等;并对基坑围护结构变形和内支撑应力的监测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确保了深基坑施工顺利进行。
2013年19期 v.42;No.398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8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汤辉;曲成平;黄翠翠;张健;
岩石地基高水头条件下基础方案选型主要牵涉基础形式和抗浮方案两方面。而抗浮方案又分为使用阶段抗浮和施工阶段抗浮。结合工程实例,对这两方面进行了综合性能分析,详细阐述了各种方案的结构性能、工程造价、工期及综合效益,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在岩石地基高水头条件下选择基础方案时,宜首选平板式筏板基础,抗浮方案宜首选结构加覆土的形式,若抗浮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考虑结构结合抗浮锚杆的形式。
2013年19期 v.42;No.398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伟;陈志强;徐赞云;
讨论了沉井下沉时刃脚踏面下土体的滑移方向,并以此为基础,基于Mohr-Coulomb准则,利用更有利迭代收敛的有限差分公式将滑移线理论的α,β两族滑移线方程进行差分并建立刃脚踏面承载力数值计算模型;再根据刃脚踏面边界条件,利用Matlab软件编制计算程序对下沉过程中环形沉井刃脚踏面基础的地基极限承载力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环形沉井刃脚踏面土压力分布特性和变化规律;同时对不同条件下的极限承载力进行分析。又结合工程实例,把该理论计算结果和现场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2013年19期 v.42;No.398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6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杨建龙;吴春林;
从工艺与设备研制、样机试验、成桩质量及荷载试验等方面对长螺旋钻孔后插钢筋笼灌注桩施工工艺进行了阐述,并就其中关键部件与环节,如振动锤、钢筋笼导入管、导入管与钢筋笼的连接等作了较详细的介绍。试验表明,长螺旋钻孔后插钢筋笼灌注桩施工工艺施工简洁、无泥浆或水泥浆污染、噪声小、效率高、成本低,承载力高且成桩质量稳定,是一种很好的灌注桩施工方法。
2013年19期 v.42;No.398 61-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8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牛建东;梁专明;谭旭亮;
以实际工程为例,探讨了高压旋喷桩加固深厚富水圆砾层形成灌注桩桩端持力层的可行性,并对其加固效果进行了现场检测。介绍了加固方案的设计,旋喷桩灌浆后承载力计算分析以及旋喷桩的质量控制要点。检测结果表明,经过处理后的桩端持力层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
2013年19期 v.42;No.398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1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春梅;崔晓伟;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长螺旋钻孔压灌成桩后插钢筋笼工艺的施工流程,详细介绍了成孔、泵送混凝土及提钻、后压浆施工及质量控制措施,并总结了该工艺的适用性和施工特点。对桩基进行了静荷载试验和低应变试验,结果表明,成桩质量满足要求。
2013年19期 v.42;No.398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余景良;杨冬;
以广州某软土地基工程为例,介绍了一种采用堆载预压与强夯法联合处理软土地基的施工技术,包括施工工艺流程,排水系统设置及强夯施工过程。使用ADINA有限元软件对该软土地基处理的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为施工参数选定提供参考。模拟计算的工后沉降及工后现场监测结果表明:联合采用堆载预压与强夯法处理该区域内的饱和淤泥质砂土软土地基场地效果良好。
2013年19期 v.42;No.398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唐彤芝;盛东升;黄家青;吴月龙;
对无砂垫层真空预压法在局部排水管扁瘪状态下淤泥土体的固结变形性状和处理效果进行了研究,表明真空预压过程中淤泥土体的固结变形符合基本规律,预压3~4个月后土体平均压缩率达到23.3%,平均固结度达到89%,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得到显著改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达到55~65kPa,满足设计要求。局部排水管扁瘪对真空度的深层传递和土体深层排水固结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对吹填淤泥的加固效果无根本性影响。
2013年19期 v.42;No.398 75-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1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闫续屏;吕和蔼;
厚度较大的吹填砂填海地基稀疏松软,且夹有淤泥杂质,地基处理的难度较大。结合实际工程,采用超高能级强夯处理此类地基,探讨了置换与夯实共同作用的机理,介绍了工程特点及关键施工技术。进行了强夯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
2013年19期 v.42;No.398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肖策;褚丝绪;徐国良;孟繁奇;姜云龙;
以吹填砂场地平整工程为例,模拟场地内排水通道形式,利用淤泥的力学性能指标综合估算施工期内软土层产生的沉降量,将沉降量考虑到吹填施工中,控制吹填砂顶面标高符合规范要求正误差,避免二次吹填或下层填料补填现象,节约了施工成本,缩短了施工工期。
2013年19期 v.42;No.398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天夫;
锦州机场飞行区地基处理工程对地基承载力和沉降要求高,针对场区内普遍存在的软弱土层,进行了强夯与冲击碾压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这2种地基处理方法能有效地提高软弱地基强度和控制地基的不均匀沉降,为全场大范围的地基处理提供了技术参数和科学依据。
2013年19期 v.42;No.398 88-9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1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德圣;
松散堆积体锚索施工难度较大,技术含量很高,而钻孔施工是锚索工程的前提和保证。对堆积体锚索钻孔施工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从锚索孔放样、施工平台搭设、钻机校正和定位、成孔技术以及孔斜检测技术等几个方面对锚索钻孔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2013年19期 v.42;No.398 92-94+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1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段英丽;
在机场主跑道不停航条件下修建大断面浅埋暗挖平顶直墙隧道在国内外尚属首次。通过管幕超前支护、土体超前预加固注浆、多导洞开挖支护等方法解决了不停航跑道下超长管幕保护超浅埋大断面平顶直墙暗挖施工难题,跑道沉降始终控制在容许范围内,确保了飞机正常起降。
2013年19期 v.42;No.398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6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肖策;
以横琴市市政工程为例,根据所穿地道的特殊地质条件,在山体基岩与淤泥层施工下穿地道。通过合理组织下穿地道软基处理与结构主体施工总体部署,顺利完成汽车下穿地道施工。介绍了工程的施工难点与施工方法以及不同里程段的基坑支护形式。
2013年19期 v.42;No.398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波;马雪梅;曹伍富;任雪峰;
盾构机在砂卵石层掘进过程中,刀盘切割砂卵石而产生较大振动,振动传到地表,不仅扰民,而且产生较大的环境影响。以北京地铁10号线二期工程某盾构区间为试验段,对盾构施工洞内管片和地表的振动进行现场监测,了解盾构施工诱发的振动规律和沿地表的传播规律。结果表明:在砂卵石层中,盾构施工会诱发较大的环境振动;在洞内的影响距离约为1.5~2倍洞径;刀盘附近地表振动加速度级超出规范要求,地表振动沿垂直施工轴线方向呈现负指数衰减规律。振动波在传播过程中,中高频衰减较快,远离刀盘处振动频率主要为30~50Hz。
2013年19期 v.42;No.398 103-10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9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高乾丰;董辉;胡柏学;李智飞;
基于某隧道施工监测,以IV级围岩为例,利用锚杆轴力反算得到围岩塑性圈与松动圈厚度,同时通过围岩压力与两层支护间压力得到初支与二衬分担的荷载比例。采用MIDAS/GTS有限元软件,针对典型断面建立隧道模型,得出了围岩的塑性圈厚度在2m范围内,并用弹簧单元模拟初支与二衬间的相互作用,得到了两层支护间压力及二衬轴力。数值模拟与实测数据规律趋同显示了现场监测与理论分析的可靠性。
2013年19期 v.42;No.398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6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施笋;杨富强;
在阐述薄板理论对盾构接收端头土体受力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地铁15号线南法信站—石门站区间盾构穿越中间暗挖风道的工程背景,分析了盾构接收过程中土体的受力情况,得出了不同掘进土压情况下,掌子面破坏时刀盘距掌子面的距离。对盾构接收时实际掘进推力、土压和现场施工状况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增加临时支撑的方法提高现有结构掌子面的稳定性和承载力,提出了优化暗挖风道盾构接收掌子面结构的建议。
2013年19期 v.42;No.398 11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9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朱桂春;舒家华;唐徐林;
依托武汉左岭至鄂州花湖高速公路金鸡岭隧道,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Ⅳ级围岩下小净距隧道开挖完成后其竖向应力集中情况、中岩柱应力分布、围岩位移情况以及塑性区分布等,确定最佳净距。最后对中岩柱的特性及其加固措施进行了分析。
2013年19期 v.42;No.398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9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孙鹤明;靳志强;
结合实际工程,对顶管顶进过程中的地表沉降、深层位移进行了现场监测,并结合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比。介绍了地表沉降变形的原理以及地表沉降的监测方案。从掘进机正面顶推力、侧面摩阻力、开挖时土体损失几个方面分别对土体深层水平位移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计算结果和实测数据较为接近,文中列出的公式可以很好地预测土体深层水平位移。
2013年19期 v.42;No.398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1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