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广济;刘卫未;王龙;马书杰;陈文杰;田博;
阿里巴巴华南运营中心南塔楼采用大直径人工挖孔扩底桩基础共32根,桩端要求嵌入微风化泥质粉砂岩。本项目场地狭长,桩位距离基坑边缘较远,施工难度大。介绍了一种大直径嵌岩桩施工技术以及针对场地条件狭小所采用的钢筋笼绑扎方法。经过桩基检测,本工程桩基承载力均满足要求,而且有效节约了项目成本,保证了施工质量。
2019年13期 v.48;No.536 1-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3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刘嘉东;董军业;赵晓娟;娄伟;汪胜;
针对印尼一号双塔项目超大深基坑施工,通过土方快速开挖、出土口垂直驳运、地下型钢外包柱分段浇筑等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有效保证逆作施工效率,控制逆作施工期间基坑变形。同时对地下连续墙变形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分析结果,建议后期类似施工通过在坡道坡顶区域进行钢支撑加密处理,可有效减小坡道处基坑变形值。
2019年13期 v.48;No.536 4-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3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黄勇;周予启;徐超卓;聂艳侠;魏巍;张诚;
城市综合体施工过程中,超深基坑的开挖会对周边既有敏感构筑物产生不利的影响,而高速铁路或城市轨道运行产生的扰动也会造成使用中的基坑安全风险增大。以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多功能综合体(华铭园)项目为例,介绍了紧邻敏感构筑物超深基坑中心岛结合逆作法施工技术。工程实践证明,基坑开挖对其临近铁路、城市轨道的影响不大,保证了线路的安全运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19年13期 v.48;No.536 7-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江书超;刘金波;郭金雪;张松;
由于某些地区地下水位的上升,一些地下室出现了如漏水、起拱甚至整体上浮等不同程度的抗浮问题。结合某项目的地下室抗浮事故处理,分析了事故出现的原因,并根据两种抗拔桩型的对比试验,最终确定选用了内插钢管的旋喷桩作为抗拔桩。实践结果表明,该处理方法有效地解决了该地下室的抗浮事故。
2019年13期 v.48;No.536 10-1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1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孟庆军;刘东双;刘朋飞;
针对大跨度基坑施工问题,依托南宁市轨道交通1号线埌东地铁站基坑工程,对大跨度半铺盖深大基坑工程开挖及支护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从施工工期与土方开挖效率角度考虑,选择直接装土与后期台阶接力结合的施工方案更有利于缩短工期;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得到在钻孔灌注桩+内支撑支护下,内支撑的存在有效地减少了岩土体及桩体的侧向位移,桩体弯矩明显降低,最终确定了钻孔灌注桩+内支撑的支护形式。实践证明优选的技术方案确保了土方开挖工程的安全顺利施工。
2019年13期 v.48;No.536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3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黄元华;
结合实际工程案例,针对竖向双道预应力钢支撑在近地铁高水位深基坑支护施工的重点难点,采取了精确控制支护桩被动反压土方的留设与开挖、改进钢支撑安装工艺、优化节点防水构造等关键技术,并详细介绍了施工技术要点。监测结果表明,通过一系列关键技术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基坑安全及防水效果。
2019年13期 v.48;No.536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1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林巧;
以位于上海深厚淤泥质软土地层中的某深大基坑工程为背景,由于工期要求紧迫,结合其长矩形平面的空间特性,采用了SMW工法桩+2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的板式支护方案,配合全范围分块跳仓同期开挖施工,成功在半年内完成了从土方开挖到地下室封顶的建设目标。对基坑工程设计与施工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对监测结果进行了全面分析,得出一些软土地区深大基坑快速施工的工程经验与风险控制方法。
2019年13期 v.48;No.536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3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单根德;李星;张文博;
针对填海区基坑超长空孔状态下钢立柱定位精度与垂直度偏差难以控制的问题,基于某枢纽工程介绍了钢立柱及立柱桩的施工定位技术。采用焊接平台能保证2节钢管柱对接的完整性,利用马凳形钢筋控制钢立柱与立柱桩钢筋笼叠合段的空间位置,在立柱钢筋笼顶焊接封顶钢板控制桩芯混凝土超灌量,钢立柱上端插入定位钢筋笼控制钢立柱高程与桩心位置,传统吊筋改良减少钢筋受力拉伸对立柱标高定位的影响。
2019年13期 v.48;No.536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8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寿昌;何羽玲;韦增康;
以贺州市桂东广场项目基坑涌水治理为例,介绍了在示踪法连通试验查明基坑涌水源头的基础上,采用防水混凝土灌浆从涌水源头处进行封堵的技术措施。该技术利用水泥管做护筒隔绝施工区域,避免施工作业污染周围水域,保证了周围环境安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2019年13期 v.48;No.536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余绍彪;拜继梅;邹宗微;王朝亮;朱教根;
保山市某基坑支护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是典型的炭质黏土,且场地条件有限。通过对工程特点和难点进行分析,提出了基坑整体支护方案,采用自然放坡+土钉+单排长螺旋灌注桩+锚索的组合式支护技术。监测结果表明,该支护方案支护稳定性较好、降水效果明显,在整个基坑支护和地下室工程施工中,边坡没有发生失稳,确保了施工顺利进行。
2019年13期 v.48;No.536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潘建国;郭亮亮;王群清;
以中国援柬埔寨体育场项目工程实践为研究案例,对较大单桩水平承载力试验与检测技术进行研究。通过对试验的检测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试验与检测技术的可靠性和适用性,提供了一种较大单桩水平承载力试验与检测的施工技术,在较大单桩水平承载力检测方面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2019年13期 v.48;No.536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9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万瑜;朱志铎;高波;刘锦平;刘松玉;
针对目前国内水泥土搅拌桩施工自动化程度低、施工质量监控方法落后等问题,研发水泥土搅拌桩智能化施工控制系统,通过现场试验对该系统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成桩施工过程中,智能化施工控制系统可对成桩深度、喷浆量等施工参数进行远程监控;下钻过程中可自动判别土层,并据此实时调整下钻喷浆量;提钻时则切换为少量均匀喷浆,以防止送浆通道的堵塞。水泥土搅拌桩智能化监控可有效控制关键施工参数,通过土层的自动识别实现优化变频喷浆,有效保证水泥土搅拌桩成桩质量,同时节省水泥用量。
2019年13期 v.48;No.536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7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司小东;胡斌;李宏哲;王新洁;
软弱地基的加固处理是保证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的重要措施,强夯法作为一种常见的地基加固方法,具备成本低、效果明显、工期较短等优势,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软弱地基的处理中,如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粉土和黏性土等。选取青岛胶州湾滨海软弱地基作为试验场区,进行低能量强夯试验和强夯置换试验。通过试验得到以下结论:在强夯试验中,超孔压监测是试验重点,可以反映土体排水及加固的效果,并确定强夯施工参数;可根据软土层的厚度来选择合理的强夯方法。
2019年13期 v.48;No.536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周立新;皮进;李丽伟;段毅文;
以某机场高填方工程为例,对该不良地质形式,提出了"充填窑洞+开挖覆土+强夯"的处理方法,并总结了具体施工技术要点。开展了地基强夯处理试验,提出了强夯施工技术参数。对夯后地基进行了承载力和压实度指标评价,夯后地基的稳定性和密实度明显提高,满足各项设计要求。对强夯后的地基处理效果进行了试验检测,荷载试验、密实度试验和面波试验结果均表明,采用"充填窑洞+开挖覆土+强夯"工艺进行施工后,地基物理力学参数满足设计要求,地基处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9年13期 v.48;No.536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0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黄玮;
以某高填方场地形成工程为例,对高填方场地填筑压实的特点以及冲击碾压技术进行说明。进行现场冲击碾压填筑试验,对虚铺厚度、碾压遍数与沉降量和压实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基于试验结果确定填筑体分层回填冲击碾压施工方案,检测结果表明,分层冲击碾压处理后,填筑地基的压实度、承载力均满足设计要求。
2019年13期 v.48;No.536 57-6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0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蒲晓芳;朱亚娟;楼晓明;
马来西亚某煤堆场项目的复杂工况对于采用真空预压法地基处理具有很大的挑战。针对工程中存在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了研究,为此提出了各项相关技术措施,并通过对现场监测和自检资料的分析验证了该技术措施的有效性,同时对加固效果也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一些经验数据。
2019年13期 v.48;No.536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叶坤;雷斌;
在进行静爆孔钻凿作业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尘,严重污染大气环境。而目前所采用的降尘措施效果差,对现场操作人员和过往行人的身心健康及周边环境影响大。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深基坑岩石水平斜孔无尘钻凿静爆开挖技术,从根源上解决了静爆孔钻凿过程中的粉尘污染问题。该技术具有机具设备简单、操作简便、静爆降尘效果好、环保节能的特点,有利于现场绿色文明施工。
2019年13期 v.48;No.536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4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旭;董欣刚;李松;油新华;
为完善隧道安全管控智能化体系,加强施工管理各个环节的联系,逐步提高隧道施工中安全管控水平,研究开发一套基于智慧线设备的智能安全管控系统。该系统集人员和设备定位、应急通讯、智能上下行告警及隧道施工环境监测等功能。通过实际应用验证,该系统在减轻安全管理人员负担的同时降低了隧道施工安全风险。
2019年13期 v.48;No.536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3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邓启华;
针对在复杂地质和城市环境修建隧道和进行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极易发生地表坍塌、突水涌泥、大变形、构筑物沉降、管线破坏、交通中断等灾害问题,结合当前地下空间开发理念和技术理念,研发了一种全断面支撑掩护循环式移动盾护技术。采用simulation和MIDAS/GTS数值模拟软件对该盾护结构进行受力验算,证明了盾护结构合理安全,可以适应零埋深暗挖法开挖。并通过在试验基地的试验分析表明,该盾护结构可适应复杂地质和城市环境,对地层和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微扰动,具有断面和埋深适应性好、可快速转换断面形式和大小、环保经济等特点。重点从技术理念、特点、工法、试验情况以及发展和应用方向对全断面支撑掩护循环式移动盾护施工技术进行探讨。
2019年13期 v.48;No.536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4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安然;龚迪快;成怡冲;曾婕;
对某明挖隧道两区段,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利用MIDAS/GTS建立模型,探究各措施对减小支护结构及周边建筑变形的效果。结果表明:围护墙墙厚和土体加固深度可有效减小变形,围护墙插入比和加固体置换率影响不显著;隔离桩桩长及其与基坑距离对变形影响显著,隔离桩桩径影响不明显。对支撑道数、围护墙插入比、围护墙墙厚、坑底加固和分仓施工的定量分析表明,支撑道数和坑底加固影响最大,其次为围护墙墙厚和分仓施工,围护墙插入比影响最小。
2019年13期 v.48;No.536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6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拥华;杨玢;张东山;
为了解决寒冷地区隧道的抗冻、防冻问题,以金盆湾隧道冻胀渗漏水处治工程实例为依托,深入分析渗漏水原因,提出了"排堵结合,以排为主"的隧道渗漏水处治方案,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总结。工程实践结果表明,采取该方案治理后,渗漏水处治效果较好,未再重复发生渗漏。
2019年13期 v.48;No.536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7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斌;
通过预测双连拱隧道变形量可以了解地层与支护结构的动态变化,判断围岩的稳定性,支护、衬砌的可靠性,弥补理论分析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把结果反馈设计,指导施工。选用开挖洞室、隧道埋深、纵波波速、密度、渗透系数和弹性模量6个影响因子,建立包括6个输入神经元、1层隐含层、13个隐含层神经元和2个输出神经元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通过数据挖掘对厦门第二西通道工程A2标双连拱隧道BYK16+895—BYK16+880断面进行计算,得到相对应断面的拱顶沉降量和水平收敛变形量。对该断面进行监测,比较监测结果和预测结果发现计算得到的反演结果误差较小并且与实际测量值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2019年13期 v.48;No.536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郭洋洋;有智慧;王正振;陶津;
以成都地铁5号线青羊宫站基坑工程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软件对该明挖与盖挖结合车站基坑开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支护结构变形和地表沉降情况,分析盖挖对基坑的影响,并利用现场实测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次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较为接近;当盖板连接基坑两侧支护结构时,盖板起到支撑作用,由于盖板刚度较大,故支撑效果更好,其对支护结构变形和地表沉降均起到抑制作用,但由于盖板自重及上部荷载均传递给基坑支护结构,而支护结构本身是水平被动桩,故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其竖向承载力。
2019年13期 v.48;No.536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任军;于博;李佐春;吕高峰;
依托北京地铁永定门外站工程实例,按照1∶1的比例进行工况模拟,得到水下混凝土灌注各个时段的灌注情况及最终封底结果,验证工程施工方案的可行性。通过模拟发现,混凝土扩散半径及地下水位对水下灌注混凝土的最终强度和封底效果有很大影响,导管排布分散均匀可以使封底效果越好,较低的地下水位封底底面也更加平整。同时,PFC软件实现了水下灌注混凝土可视化,能够更好指导施工方案设计与现场施工,减少对资源和人员的浪费。
2019年13期 v.48;No.536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刘志生;
采用探地雷达法对北京地铁16号线某段地下空洞与病害进行无损探测,得出地质雷达成像图并对异常点进行分析,确定地下空洞的位置及其发育情况,并对地下空洞的处理提出合理建议。结果表明,在实际施工过程及地下空洞的处理过程中应注意管线的埋设及对地下管线的保护;探测方法本身的局限性、物探方法的多解性、地下隐蔽工程的复杂性等因素会使探测结果出现误差。
2019年13期 v.48;No.536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4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姚燕明;申文明;宋中锋;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与既有地下通道进行互联互通,提高了地下空间的利用效率。根据既有地下通道与地下车站结构相交的工程特点,在宁波市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设计了一种利用既有地下通道作为地下连续墙导墙的施工工艺。结合工程建设实践,详细介绍了地下连续墙导墙的主要施工步骤。通过利用既有地下通道结构作为地下连续墙的施工导墙,减少了地下连续墙施工过程中的工程清障,提高了施工速度,降低了施工难度。
2019年13期 v.48;No.536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0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正>7月4日上午,在泰顺县的深山峡谷间,随着最后1段拱肋节段平稳嵌入南浦溪特大桥合龙口内,文泰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南浦溪特大桥顺利实现主拱合龙。标志着文泰高速向2020年全线建成通车目标更进一步。据悉,南浦溪特大桥全长444.96m,主桥设计长度258m,于2018年1月18日开工建设,是浙江省高速公路中跨径最大的钢管混凝土拱桥。全桥划
2019年13期 v.48;No.536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近日,平赞高速京昆石太枢纽互通至青银石太段23km建成通车,至此平赞高速主线82km全线贯通,石家庄境内多了一条连接京昆高速、西柏坡高速、西阜高速、石太高速、南绕城高速的交通大动脉。平赞高速是太行山高速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总
2019年13期 v.48;No.536 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正>中国良渚古城遗址6日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5处,位居世界第一。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中国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城市文明代表。遗址真实展现了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稻作文
2019年13期 v.48;No.536 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广东交通集团7月4日发布消息,经过连续10h的施工后,世界最大跨径海中悬索桥——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东索塔首个巨型钢吊箱当天下放到位,为今年底完成承台施工奠定基础。据介绍,该吊箱超过7架空客A380的总质量。"深中通道是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桥梁工程是项目建设的重点、亮
2019年13期 v.48;No.536 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莆炎高速公路福州段A4合同段尖峰山隧道左洞于前日贯通。尖峰山隧道是莆炎高速公路福州段的标志性工程。上述施工的完成,标志着该隧道左右线实现安全顺利贯通。尖峰山隧道坐落于永泰县嵩口镇与长庆镇之间,左线全长3 533m,右线全长3 582.8m,属特长隧道,是莆炎高速公路福州段最长的隧道。该隧道地质情况复杂,不可控因素较多。施工过程中,莆炎
2019年13期 v.48;No.536 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6月26日上午11时10分,经过11年的艰难施工,由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大瑞铁路大柱山隧道平导顺利贯通。大柱山隧道有着"中国最难隧道"、"世界最难掘进隧道"、"中国隧道施工地质博物馆"之称,隧道平导的贯通为2020年隧道完工奠定了坚实基础。中铁一局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安国勇说:"开工建设11年之后,大柱山隧道进出口两个工区的建设者第
2019年13期 v.48;No.536 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