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国荣;李居泽;赖道辉;王正萃;
超长斜拉索在大跨度斜拉桥的安装施工中常因张拉扭转引起设备损坏、拉杆脱锚等严重问题。通过优化斜拉索钢丝受力分析,基于能量法原理计算拉索张拉产生的最大扭矩,根据分析结果对千斤顶抗扭转装置进行设计验算,校核了抗扭转装置止转滑块的最大挠度,并利用有限元软件进行仿真分析,分析结果与计算结果相吻合。经嘉鱼长江公路大桥主桥斜拉索安装施工现场使用验证,大吨位抗扭转千斤顶可有效防止拉索张拉扭转带来的不利影响,保证拉索的张拉质量和安装施工进度。
2024年04期 v.53;No.647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下载次数:4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志文;胡承泽;高洪波;杨运平;曹鸿猷;
装配式桥梁拼宽改造会出现错孔拼宽的情况,由于新旧桥错孔布置导致活荷载作用下新旧桥竖向变形在横向不协调,常规的普通混凝土拼接湿接缝方案难以满足车辆荷载产生的横向拉应力。以某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中3×30m预应力混凝土T梁错孔拼宽改造为背景,在常规对孔拼接缝方案的基础上,结合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抗拉性能,研究了一种不等宽柔性拼接方案,并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在最不利错孔15m情况下T梁实体模型,分析温度、车辆荷载、沉降对T梁拼接缝处的受力性能。结果表明:该结构在单项运营荷载及运营荷载组合作用下,结构受力满足材料性能要求,方案可行。
2024年04期 v.53;No.647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6K] [下载次数:6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魏焱波;王海峰;
结合郑万高铁奉节梅溪河双线特大桥工程实例,针对大跨度拱桥劲性骨架管内压注及拱圈外包混凝土施工技术展开研究,通过混凝土压注工艺试验、真空辅助压注施工,实现8根主弦管全部一次性压注成功;拱圈外包混凝土分环分段施工,通过合理划分施工节段、底模吊架设计、塔式起重机上拱等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和组织优化,显著提高了施工工效、缩短了工期。
2024年04期 v.53;No.647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2K] [下载次数:5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廖菲;
针对悬链形上加劲连续钢桁梁桥建造,提出不带加劲弦多点同步顶推施工技术,在边跨设置拼装平台,在中跨设置临时墩,分段拼装,顶推钢桁梁,最后吊装合龙加劲弦。在施工中,设置大临结构,以减小钢桁梁的悬臂长度,适应了钢桁梁拼装及顶推装置布置的要求;采用同步控制系统与纠偏装置,解决了多点同步顶推与钢桁梁线性控制的难题;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验证了顶推过程的可行性;采用落梁法,解决了钢桁主梁合龙及加劲弦合龙的难题。
2024年04期 v.53;No.647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4K] [下载次数:5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游川;李晓峰;彭志辉;
东江南支流港湾大桥主桥为自锚式悬索桥,处于航运繁忙区域,采用先梁后缆施工工艺需在航道中搭设支架,支架搭设会对当地航道管理及上下游企业运营造成严重干扰,且水中支架防撞风险大。为解决通航难题,采用临时锚碇进行自锚式悬索桥先缆后梁施工,实现了自锚式悬索桥无支架法施工,提出安全、便捷的主缆临时锚固系统,采用引桥基础与周边土体共同作用的轻型组合锚碇结构,墩梁固结的主缆锚固控制措施,钢梁同步吊装、分级加载及水袋压重的索股滑移控制方法和吊杆碰撞导管口控制措施,保证了主梁合龙和“地锚转自锚”的体系转换安全,同时采用倒提升工艺,解决了大坡度主缆主梁吊装难题。
2024年04期 v.53;No.647 121-126+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2K] [下载次数:4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胡贺祥;缪应璟;宋志强;刘克文;徐中华;阮永芬;
昆明市综合交通国际枢纽建设项目基坑工程面临支撑拆除工程量巨大、七圆环支撑耦合受力转换复杂、周边环境变形控制要求高、开挖范围存在多层泥炭质土等难题。为保证基坑内支撑的快速安全拆除,以“两纵两横”为主要传力骨架,提出“先次后主”的内支撑拆除原则,采用“原路撤退、对称拆除”的拆除顺序。采用“绳锯切割”拆除工艺。第2,3道支撑采用分区分块拆除方式,首道支撑采用“扫除枝叶,保留骨干”的拆除方式。采用位移敏感区钢斜撑换撑技术、切割块水平转运的楼盖协同承载技术、BIM辅助绳锯切割点布置技术3种辅助施工技术。通过以上技术实现了软弱泥炭土超大规模深基坑对紧邻地铁影响的毫米级变形控制。
2024年04期 v.53;No.647 127-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0K] [下载次数:5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丽红;张睿芸;刘阳;
基于新发展理念,从主体协同、经济效益、创新能力及绿色可持续4个维度构建沈阳市装配式建筑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结合Entropy-TOPSIS法对沈阳市装配式建筑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水平计算综合得分,运用障碍度模型计算各个指标的障碍度并识别障碍因子,基于分析结果提出实现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4条战略路径,以期为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024年04期 v.53;No.647 13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下载次数:9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于浩;王志海;李兵;倪钰翔;
为了在工程全生命周期实现基于BIM技术的一模到底数字化管理,分析了政府投资工程中BIM技术应用面临的问题,抽象出流程、标准、平台3个核心要素。借鉴软件开发中的迭代开发管理理念,明确了一模建到底、一模管到底、一模用到底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流程。通过主模型的升级,实现工程全生命周期横向业务贯通,一模建到底;通过子模型的拓展,满足不同阶段不同场景的应用要求,一模管到底;借助一个大系统+N个实用平台,实现全生命周期数据在线统计,一模用到底。在现有标准基础上,借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规划建设一套可执行、可检验、可评价的标准体系,规范数据生产、应用全过程。从应用流程数字化、标准体系数字化、管理平台数字化3个方面阐述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要点,探索适宜政府投资工程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重点任务。
2024年04期 v.53;No.647 139-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3K] [下载次数:6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黄荣贵;陶忠;李何潇;叶创坤;燕钊;
为解决普通黏滞阻尼器性能在层间位移较小的结构或位置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杠杆原理将位移和速度放大的黏滞阻尼装置,该装置通过放大普通黏滞阻尼器两端的相对位移,进而放大相对速度,使阻尼器性能得以充分发挥,更好地达到降低结构地震响应的效果。以某实际工程结构为背景,通过SAP2000有限元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原结构、附加普通黏滞阻尼器结构和附加放大型黏滞阻尼器结构在3条地震波作用下的地震响应。结果表明,在3条地震波作用下,相较于附加普通筒式黏滞阻尼器结构,附加放大型黏滞阻尼器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和基底剪力降低幅度均较大,说明放大型黏滞阻尼器相较于普通黏滞阻尼器有更好的减震效果。
2024年04期 v.53;No.647 145-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下载次数:6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