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贻军;童林浪;李伟;陈林;李旭;沈正峰;
某全民健身中心体育馆钢屋盖为大跨度空间桁架结构,由双向正交倒三角桁架及不规则环桁架构成,结构形式复杂,跨度大、构件重。对倒三角桁架施工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包括总体施工工序,安装过程有限元分析,临时支撑体系设计、卸载及变形监测,倒三角桁架稳定性及加固技术等。实践表明,该关键技术科学合理,有效提升了结构安装质量,保证了施工过程结构安全。
2025年14期 v.54;No.681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8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郭润开;冯锋;隋炳强;罗兴隆;郑贵元;
针对大跨度螺栓球网架整体吊装+高空散拼并辅以少量临时支撑胎架的施工方法,通过施工过程累积效应分析,提出内力与位形调控技术。该技术通过分阶段获取关键指标,动态优化施工方案实现精准控制。针对该施工方案,提出线性叠加法,其可在未获取设计模型和设计荷载情况下简单、快速地进行施工与设计协同分析,以确保结构在同时考虑施工附加应力和设计荷载的情况下仍能满足设计要求。
2025年14期 v.54;No.681 7-1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84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李文博;黄乐华;戴维;刘陈红;阚帅;罗伟彬;
为保证大跨度三角挑檐桁架施工质量和安装精度,以某博物馆项目为背景,根据传力路径详细阐述大跨度三角挑檐桁架施工工序,并对施工工序和楼板作用对整体结构和挑檐桁架的影响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和研究;采用自平衡施工技术并采取施工管控措施安装悬挑三角挑檐桁架,利用全站仪测量焊接前、中、后的安装误差。实践表明,采用逐层外扩的大跨度悬挑桁架施工技术,可有效保障施工质量、安全及工期,满足设计与施工要求。
2025年14期 v.54;No.681 1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28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郑小燕;吴东杭;何涛;王涛;白睿;宋金展;王邦炳;陈基源;
深圳自然博物馆地上建筑采用大跨度空间钢结构,结构体系包括大跨度桁架、钢梁和斜柱。其结构造型新颖复杂,施工难度大,尤其是在施工过程中,斜柱稳定性问题尤为突出。针对该场馆可能存在的施工问题,提出了高效的斜柱和悬挑梁施工措施,并采用NIDA钢结构直接分析法软件对博物馆施工过程进行非线性仿真分析,研究不同施工阶段结构应力和变形情况,重点分析斜柱和悬挑梁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构应力与变形。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临时支撑措施能有效保证大跨度桁架和斜柱施工安全,施工过程中应力较大杆件位于1,2号筒钢梁处,结构最大竖向位移位于2,4号筒2层大跨度横梁处,施工时应对这些部位进行重点监测。
2025年14期 v.54;No.681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09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谢贻军;吴帅;张海涛;童林浪;盘洪玉;涂劲松;沈正峰;
迎驾文化会议中心钢屋盖为大跨度空间异形钢结构,由不规则弯曲钢管和钢管桁架构成,造型复杂,施工难度大。为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基于三维激光扫描和有限元仿真技术,对其关键施工工序进行优化分析,评估温度变化对结构变形和应力的影响;对施工阶段全过程进行模拟,并制定结构安装精度控制措施。结果表明,夏季温升对结构强度和变形影响较大。通过选择合适的合龙温度、替换受力较大的杆件及优化构件连接方式,可有效解决夏季温升带来的不利影响。此外,对钢屋盖构件吊装和合龙过程进行全过程施工阶段分析,结果显示结构刚度、变形和稳定性均符合规范要求。
2025年14期 v.54;No.681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3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张翔鈺;孙豪君;杨建鹏;王硕硕;侯学勇;
针对大跨度椭球网壳特点,提出无支撑胎架悬伸安装技术。该技术从网壳底层开始,先安装底层网壳环与支座,然后呈环状依次向上施工,逐渐向内向上扩展成型,最终合龙。其充分利用椭球网壳纵向与横向优异的承载性能,避免对重型起重机械的依赖。以平凉市体育运动公园体育馆大跨度椭球网壳结构为例,建立时变分析有限元模型,并借助该模型模拟体育馆穹顶无支撑胎架悬伸安装施工流程,对结构变形及杆件强度进行安全评估。计算网壳在不同施工步下弹性屈曲因子,结果表明,网壳最小弹性屈曲因子出现在施工中后期,但屈曲因子仍>100,说明网壳在施工过程中始终保持充足的稳定冗余度。探究网壳变形预调值的设置方法,验证将预调值取为网壳正向施工模拟最后荷载步变形计算值的相反数的合理性。计算结果表明,该预调值的设置可确保施工累积变形恰好使网壳节点达到设计位置。
2025年14期 v.54;No.681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9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江铁铮;姬建华;
以京唐城际铁路大厂站站房为工程背景,候车大厅屋盖为人字形钢网架结构。鉴于工期要求和场地限制,钢网架采用整体顶升施工技术。详细介绍网架顶升方案设计、顶升设备选择、同步顶升控制、防位移措施及实时监控等关键技术,并针对网架顶升过程中稳定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解决办法。通过应用顶升施工技术,人字形网架施工在安全、质量和工期方面均得到了保障,同时施工成本较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025年14期 v.54;No.681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8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俞嫒妍;
以阿里巴巴上海总部为例,对巨型钢框架结构大跨度空腹桁架巨型梁整体提升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引入提升不同步敏感性系数,以评估结构提升不同步的敏感程度,并提出适用于高敏感结构的荷载和位移双控整体提升控制策略。研究空腹桁架巨型梁在结构成型时的杆件应力及结构变形,并与一次加载的计算结果对比后,确定空腹桁架加固设计及预变形控制方案。实践表明,采用整体提升工艺安装空腹桁架巨型梁,既能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率,又能提高施工质量、降低施工风险。
2025年14期 v.54;No.681 46-5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8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李阳;韩一博;赵炳震;王俊;刘洋;王天松;
跨渭河公轨合建桥是西安地铁10号线一期的控制性工程,采用双层钢桁梁上部安装拱形加劲弦结构体系。其上部拱形加劲弦结构新颖,构造复杂,国内外鲜有类似施工案例。针对拱形加劲弦施工过程中的运输、安装、合龙等技术难题,提出相应施工控制措施。分析上部拱形加劲弦结构合龙时拼接位置,并提出通过控制支墩处顶落梁液压千斤顶方式实现对加劲弦合龙口位置的精确调整和安全控制。通过MIDAS有限元软件对加劲弦弦杆下方临时支撑架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钢管立柱采用?630×8且上方布置分配梁的施工方式满足规范要求。
2025年14期 v.54;No.681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2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王胜;刘汉进;赵帅;杨淑娟;崔维久;
为保证高支模体系施工安全,避免或减少因其沉降过大而导致的安全性问题,亟待采用适当方法对高支模沉降进行预测研究。为此,首次提出将GM(1,1)和ARIMA(1,1,2)模型及改进模型应用于高支模沉降短期预测中,研究其应用价值和前景。以青岛市某在建高支模工程为背景,通过现场高支模沉降监测试验获取数据,作为预测研究样本。采用GM(1,1)和ARIMA(1,1,2)模型对沉降数据序列进行短期预测,针对传统模型对波动性较大的数据序列存在预测效果较差的问题,采用马尔可夫链对模型进行改进。通过对比改进前后4个模型的预测结果,以平均相对误差(MRE)为指标对模型精度进行评估,可知GM(1,1)模型MRE为17.04%,采用马尔可夫链改进后的Markov-GM(1,1)模型MRE为5.95%,降低了11.09%;ARIMA(1,1,2)模型MRE为6.00%,采用马尔可夫链改进后的Markov-ARIMA(1,1,2)模型MRE为2.74%,降低了3.26%。除GM(1,1)模型外,其他3个模型预测精度均较高,说明Markov-GM(1,1),ARIMA(1,1,2),Markov-ARIMA(1,1,2)模型均能较好地预测高支模沉降数值和变化趋势,验证了将以上3个预测模型用于高支模沉降短期预测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应用前景值得期待。
2025年14期 v.54;No.681 8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5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孟召虎;汉光昭;蒋学智;李艳;刘诚;柳满庆;张立冬;叶雷;
基于智能顶升平台的集成悬挂系统,采用轻型标准贝雷片组合成桁架,通过附墙支座、导轨立柱、套架、小型油缸和换向盒等部件组成的支撑动力系统,将荷载有效传递,构成集成悬挂系统基础,从而实现外挂架的吊挂式设计。外挂架和悬挂大模板通过刚性连杆悬挂于智能顶升平台,并与平台同步提升。施工电梯通过贝雷架悬挂并集成于井道施工电梯结构中,其上部曳引机与贝雷架紧密连接。这种集成方式可实现外立面结构施工、砌体作业、保温工序的高效穿插,减轻工作人员劳动强度,为精益建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推动了工业化建造发展。
2025年14期 v.54;No.681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8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喻祥发;吕锦昌;刘美霞;胡钢;白思敏;李三丰;吴自中;林良创;
在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针对传统建造模式存在的信息割裂、协同效率低等问题,以某大型综合交通枢纽项目为载体,构建基于数字孪生与BIM技术的智能化设计建造一体化体系。通过搭建BIM数字孪生平台,融合多源数据实时映射与动态仿真技术,提出仿真分析-智能反馈-动态优化的智能设计方法,并建立检验实体模型分层架构、质量验评与计量造价的闭环管控。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显著优化了设计-建造全链条协同效率,通过虚实交互验证提升了质量验收的精准性和计量效率。项目实践验证了数字孪生技术对建造流程的智能重构作用,实现了工程数据的标准化传递与动态决策支持。结果表明,该体系为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智能建造技术与工程管理模式的深度耦合路径。
2025年14期 v.54;No.681 101-110+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2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崔洁;
以室内振动台深基坑建设项目为依托,开展室内超大荷载设备基础施工对既有建筑沉降影响的监测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三维激光扫描的结构安全监测技术,并开发一种建筑结构三维点云数据的平面自动分割算法。这些技术解决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复杂结构健康监测中的应用难题,确保了施工过程中既有结构的安全。
2025年14期 v.54;No.681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3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张芳耀;彭志强;
传统钢筋桁架叠合板由于无支撑而跨度受限,施工过程中通常需在板底设置水平支撑。为实现大跨度钢筋桁架叠合板免模免撑,从增加钢筋桁架叠合板厚度和桁架钢筋数量方面对其进行优化设计。通过理论计算和足尺试验,验证大跨度钢筋桁架叠合板实现免模免撑技术的可行性,并在实际项目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实践表明,该技术的应用缩短了工期,节约了成本。
2025年14期 v.54;No.681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6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鑫睿;金康;乔汉青;孙敬博;李光磊;
针对超高层建筑中大跨度桁架楼承板结构,考虑其挑空设计过高导致临时支撑无法搭设的问题,提出一种桁架楼承板免支撑施工技术。该技术打破了传统楼承板支撑结构,基于悬索支撑受力形式进行拓展,创新性地借鉴悬索桥设计原理,突破传统“撑”的思维,以“吊”代“撑”。该技术形成由楼承板、吊杆、悬梁、支腿、结构钢梁组成的传力路径,将整体施工荷载最终传递至结构主钢梁,有效抵抗楼承板因跨度过大而产生的变形下挠,实现大跨度桁架楼承板免支撑的目的。
2025年14期 v.54;No.681 1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2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范立成;苟方久;张明亮;徐剑秋;王礼;史鹏飞;陈石;张航;张文转;
针对传统后浇混凝土独立支撑体系存在的技术、经济与环保问题,提出可周转式后浇混凝土独立支撑体系。阐述该体系组成,然后基于应用案例说明其施工工艺流程及结构验算方法。对比分析表明,该体系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独立支撑体系采用模块化设计,具有3大核心优势:(1)标准化构件实现快速组装与拆卸,提升了施工效率;(2)提高了钢材等可循环材料利用率,较传统方式减少了建筑垃圾;(3)支撑间距优化设计确保了施工通道畅通。工程实践表明,该体系适用于后浇带、设备洞口等典型场景,可降低综合成本,为绿色施工提供可推广的技术解决方案。
2025年14期 v.54;No.681 127-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3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侯智源;郭扬;黄德桢;
以天津市口腔医院梅江院区增建工程为依托,深入探究寒冷地区现代口腔医院外立面建造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在设计环节,总体设计理念兼顾功能与美学,以现代风格元素塑造独特外观,传递医院服务精神,屋面天窗造型独具寓意。外立面专项设计全面,幕墙外立面涵盖多种类型,屋顶造型采用网壳结构,保温体系结合当地气候与医疗功能,从布局、采光、保温材料选用等方面保障室内环境舒适,减少能耗。在施工过程中,创新应用多项关键技术。骑墙式吊篮依据裙楼和塔楼结构差异进行安装,消除传统吊篮弊端,提升施工安全性与效率。幕墙龙骨采用装配式+单元吊装施工,精准控制安装误差,降低高空作业风险。针对不同铝复合板施工难点,采用相应技术保障施工质量。屋面采光顶运用玻璃采光顶基面一体整体滑移工艺,高效利用空间,保障施工质量和进度。外立面保温施工从多方面着手,确保建筑具备良好保温性能。经实践验证,这些技术有效解决了工程难题,显著提升建筑外立面质量与性能,为寒冷地区同类建筑外立面施工提供了宝贵经验。
2025年14期 v.54;No.681 13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5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崔正严;杨浩;戴文霞;张永峰;
在核电站核岛及其周边厂房土建结构中,相邻厂房间设计有许多受限空间的墙体。因受限空间一侧墙体混凝土已浇筑,导致另一侧墙体模板无法支设和拉结。现场通常采用泡沫板或安装PVC管插入对拉螺栓的方式固定模板。然而,混凝土浇筑后,受限空间处的泡沫模板拆除困难,PVC管也无法填实,这些情况均不能满足结构设计的要求。为解决受限空间混凝土结构高效施工问题,设计了一种新的模板体系。该体系采用钢管和槽钢作为主龙骨,与木模板组合安装在受限空间内。混凝土浇筑后,通过收缩体系完成模板拆除。这一技术有效解决了核电受限空间模板支设难题。在模板质量验收过程中,采用仪器数字化验收,不仅降低了施工成本,还提高了施工质量、效率和安全水平,实现了受限空间结构混凝土施工的高效、安全和环保目标。
2025年14期 v.54;No.681 137-142+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0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高博;李欣儒;郝文才;
随着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洁净厂房作为核心生产载体,其内部精密设备对微振动控制提出了极为严苛的要求。然而,传统综合支架施工因缺乏有效减振措施,无法满足工艺设备正常运转对管道振动的严格要求,同时还存在空间占用大、成本高等问题。依托北京市怀柔科学城升级改造工程项目,探索出一项针对洁净厂房的防微振综合支架施工技术。通过改进传统支架结构形式、优化减振器选型与布局及精细施工工艺控制,有效解决了传统支架安装带来的系列问题。
2025年14期 v.54;No.681 143-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6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贾宝荣;
悬挂结构以建筑轻盈通透、空间布局灵活、底层空间释放的建筑优点和结构受力明确、性能高效的结构优点,给空间、建筑和城市带来全新体验,市场应用前景广阔。其竖向变形较复杂,施工成型后结构位形与施工工序及工艺的关联度极高,施工控制技术极具挑战。基于多个类型悬挂结构工程,从悬挂结构体系分类、施工技术及适用范围、施工变形分析与控制、工程案例等方面,系统梳理和总结悬挂结构施工控制技术,可为悬挂结构工程的高质量建造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5年14期 v.54;No.681 148-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3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赵军涛;王玮;汤伟昌;王佳杰;闫畅;胡皓;
依托312国道宁镇界—七乡河段建设工程,针对双节段预制拼装墩柱施工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施工技术解决方案。依据现行规范中的相关规定,选取各项指标中的较小值作为控制标准,得到双节段空间偏位限值范围,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该限值的合理性。在高温环境下,灌浆料中的水分蒸发过快,会减少流动度并缩短凝结时间,从而影响性能。为解决高温施工问题,通过优化灌浆料配合比,测试不同缓凝剂掺量下的流动度与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表明,在夏季高温环境下灌浆料缓凝剂最佳掺量为2.1%。此外,设计2通道或4通道的套筒多通道同步灌浆设备,克服单通道灌浆套筒压浆相对效率较低的弊端,在保障灌浆质量的前提下,提高灌浆效率。这些关键问题的攻克为双节段预制拼装高墩柱施工奠定了技术基础,推动了施工工艺的标准化与高效化发展。
2025年14期 v.54;No.681 154-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1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本期数据